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及优点

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及优点

更新时间:2025-08-05      点击次数:67
  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系统(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ation,FISH)作为一种强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胞遗传学、肿瘤研究、基因定位等诸多领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它能够直接在细胞或组织切片上对特定核酸序列进行定性、定量以及定位分析,为科研和临床工作提供了准确且直观的检测结果。
 
  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一)探针设计与标记
 
  FISH 技术的基础在于特异性探针的运用。首先,依据目标核酸序列(如特定基因、染色体区域等)设计互补的核酸探针。这些探针通常由 DNA 或 RNA 构成,并且会通过特定的化学方法进行标记。常用的标记物是荧光染料,如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德州红(Texas Red)等。标记后的探针在保持与目标序列特异性结合能力的同时,能够在杂交后发出可被检测到的荧光信号。
 
  (二)杂交过程
 
  待检样本(如细胞、组织切片等)经过适当处理,使细胞内的核酸暴露且保持一定的结构完整性。将标记好的探针与样本中的核酸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杂交反应。这个条件包括合适的温度、离子强度以及酸碱度等,目的是让探针能够准确地与目标核酸序列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结合。例如,在检测染色体异常时,针对某条染色体特异区域的探针会特异性地杂交到该染色体对应的位置上。
 
  (三)信号检测与分析
 
  杂交完成后,利用荧光显微镜等设备对样本进行观察。由于探针上的荧光标记,在合适的激发光照射下,杂交部位会发出特定波长的荧光信号。通过捕捉这些荧光信号的位置、强度等信息,就可以对目标核酸序列在细胞内的存在情况、数量以及定位等进行分析。比如,若某个探针在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置出现了预期的荧光信号,就表明该处存在与之互补的目标核酸序列;若信号的数量或位置出现异常,则可能提示存在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改变等遗传学异常情况。
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系统
010-82900840
欢迎您的咨询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您用心服务
关注微信
版权所有 © 2025 北京瑞科中仪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1102774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