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如下:
一、使用前准备
环境要求
放置在稳定、无振动的工作台上,避免阳光直射、气流干扰及强电磁场。
温度控制在10-35℃,湿度≤65%,远离腐蚀性气体和灰尘。
仪器检查
确认电源稳定,接地良好,避免电压波动或漏电。
检查样品室是否清洁,无遮挡物或残留液体。
比色皿准备
材质选择:紫外区(200-360nm)使用石英比色皿,可见区(360-800nm)可用玻璃比色皿。
清洗:用蒸馏水或无水乙醇冲洗,避免指纹或划痕,晾干后备用。
润洗:装样前用待测溶液润洗2-3次,减少残留干扰。
二、操作步骤
开机预热
打开电源开关,预热20-30分钟,使光源和检测系统稳定。
新型号仪器可能具备自动校准功能,预热后自动完成;旧型号需手动校准(如调零、调100%T)。
波长设置
根据实验需求,通过旋钮或数字键输入目标波长(如最大吸收波长λmax)。
确认波长显示稳定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校准(基线调整)
调零(0%T/A=0):将参比溶液(空白溶液)装入比色皿,放入样品室参比池,关闭盖子,按“调零”键。
调100%T(A=0):将样品室空置或放入纯溶剂比色皿,按“调100%T”键。
注意:校准顺序可能因仪器型号而异,需参考说明书。
样品测量
将待测样品装入比色皾,放入样品池,关闭盖子。
待读数稳定后记录吸光度(A)或透光率(T)。
若需多波长测量,重复调整波长并记录数据。
数据处理
定量分析:根据比尔-朗伯定律(A=εbc),通过标准曲线法计算浓度。
绘制标准曲线:测量已知浓度标准溶液的吸光度,拟合浓度-吸光度曲线。
样品测定:测量未知样品吸光度,代入标准曲线计算浓度。
定性分析:比较样品与标准物质的吸收光谱特征(如λmax、ε)。
三、使用后维护
关机流程
取出比色皿,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后入盒保存。
关闭电源,拔下插头,在样品室内放置干燥剂,盖上防尘罩。
日常保养
比色皿清洗:若内壁有颜色挂壁,可用无水乙醇浸泡后清洗。
仪器清洁:定期用软布擦拭外壳,避免使用腐蚀性清洁剂。
干燥剂更换:每半个月检查干燥剂颜色,变色时及时更换。
光源维护:氘灯寿命约1000-2000小时,钨灯约2000小时,需定期更换。
长期存放
存放于干燥、避光、通风的环境中,避免温度骤变。
定期通电运行,防止电子元件受潮。
四、注意事项
操作规范
避免液体洒入仪器内部,若不慎洒入,立即断电并联系维修。
测量时轻关样品室盖,避免震动影响读数稳定性。
吸光度值建议控制在0.2-0.8之间,超出时需稀释样品。
安全防护
紫外光可能对眼睛和皮肤造成伤害,操作时避免直视光源。
使用腐蚀性或有毒试剂时,佩戴防护手套和护目镜。
故障排查
读数不稳定:检查环境湿度、电源稳定性、比色皿是否匹配。
无法调零:确认光门是否关闭,或光源是否老化。
透光率异常:检查比色皿是否污染,或光路是否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