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力显微镜可以达到原子级别的分辨率,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物质表面的细微特征,这对于深入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至关重要。与传统的需要真空环境的电子显微镜不同,AFM既可以在空气环境下工作,也能在液体环境中正常运行,大大扩展了其应用场景,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可用于研究活体组织等特殊样本。
相较于只能提供二维图像的其他一些显微镜技术,AFM能够生成真正的三维表面图,从而展示样品的表面形态;使用AFM时不需要像某些电镜那样对样品进行镀铜或碳等处理,避免了因处理过程而可能造成的不可逆损伤,保证了样品原有的性质不被破坏。
它可以同时测量样品的机械、磁性、电学等多种性质,为了解材料特性提供了便利;由于能观测非导电样品,AFM的应用范围比扫描隧道显微镜更加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材料分析,包括绝缘体在内的多种固体材料的表面研究。
原子力显微镜的测定涉及多个关键环节,从样品准备到参数设置、扫描过程再到数据处理,每一步都需谨慎操作。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应注意各种细节,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1.样品准备
-放置与固定:将待测样品放置在一个平坦的基座上,并确保其被牢固地固定好。
-表面处理:保证样品表面干净、光滑、无尘以及无其他杂质。对于粉末样品,可采用胶纸法,即先粘贴胶纸,再撒上粉末,吹去多余的粉末;液体样品则需注意浓度控制,避免粒子团聚损伤针尖,通常建议将纳米粉末分散到溶剂中制成稀溶液,然后涂于云母片或硅片上,可通过手动滴涂或使用旋涂机进行旋涂,之后自然晾干。
2.参数调整:通过控制电压和扫描速度等参数来优化成像效果。这些参数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需求进行精细调节。
3.振动隔离系统建立:在试验环境中搭建合适的振动隔离系统,以降低外界震动对成像结果产生的干扰。
4.选择探头:根据所需的解析度和测量目标,挑选合适形状和尺寸的探头。探头一般由硅或碳纤维制成。
5.启动扫描: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打开设备并启动扫描程序。操纵机械臂将探针移至待测区域,使其与样品轻轻接触。在扫描过程中,AFM会记录被测样品表面顶部与探针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情况,并将其转换为图像显示出来。这些相互作用力包括吸引力、斥力、摩擦力等。
6.数据保存与分析:完成扫描之后关闭设备,并保存所获得的数据。可以使用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或处理。